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井冈山精神的灵魂——矢志不渝 坚定信念

日期:2012-04-25 11:13:00
作者: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领导学教学研究中心

  在井冈山,从茅坪乡的源头村到黄洋界,仍然保留着一条蜿蜒3.1公里的山道,这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军战士挑粮上山的羊肠小道的一段。这是一条寓意深刻的小道。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罗霄山脉中段艰难探索,山路变通途,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

  如今,小道上每天仍云集着一批批从全国各地来井冈山培训学习的学员和游客,他们重走这段挑粮小道,亲身体验当年革命者的艰辛。走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人们体验、感悟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着当年的无数革命者聚集到艰苦卓绝的井冈山,不少人甚至放弃优越的家庭条件,舍弃优厚的俸禄,冒着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革命道路呢?

  回顾历史,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在烈火中经受锤炼

  据赖毅将军回忆,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同志带领部队从文家市出发上井冈山,战士的情绪低落,特别是芦溪受挫以后,开小差的几乎天天都有。许多旧军官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告而别;有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在这时也背弃了革命,走向叛变或者消极的道路。那时,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竟然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走?’这真是一次严重的考验,革命队伍正在烈火中经受锤炼”。

  为了凝聚这支士气低落的革命武装,毛泽东始终坚如磐石,不断鼓舞和坚定引导。1927年9月20日,在湖南浏阳文家市,毛泽东铿锵有力地发表讲话: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我们现在的力量还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毛泽东引兵井冈时,朱德正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艰难转战在闽粤赣边境。10月中旬,南昌起义余部进入赣南山区,饥寒交迫,伤病员日益增多,部队从2000余人锐减为1000余人,叛逃离队之事时有发生,士气低落。下旬,起义军到达江西安远县天心圩,因一无供给,二无援兵,军心涣散,离队的越来越多,部队只剩七八百人。师、团政治工作干部只剩第七十三团指导员陈毅一人。为了保存这支革命武装力量,朱德和陈毅领导部队开展了著名的“赣南三整”,即天心圩整顿、大庾整编、上堡整训。在赣南安远天心圩,朱德鼓舞大家:“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大家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革命就能成功。”陈毅也开导大家说:“南昌起义是失败了,南昌起义的失败不等于中国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还是要成功的。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朱德、陈毅的动员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回答了郁结在起义将士们心中的疑虑,使身处困境的官兵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焕发了斗志,坚定了信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秋收起义失利到引兵井冈山,从三河坝溃败到井冈山会师,工农革命军艰难转战,如果没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共产党人始终坚定信念,正确引导和鼓励,也许没有到达井冈山,这支队伍就走散了。一支没有信念、没有方向、没有希望的队伍,是不可能凝聚在一起的。

  树立必胜的信念

  上井冈山之路艰难,安家井冈山之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更为艰难。井冈山安家,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但在崇山峻岭的井冈山,遭受失败后的工农革命军能否立足打开新局面?能不能走出革命低潮和偏僻的大山?如何走出革命低潮和偏僻的大山?敢问路在何方?当年许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悲观,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站在当时的历史场景,这些疑惑甚至悲观,其实并非是完全不可谅解的。其一,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与中央的行动计划相违背。当时,中央号召共产党人扛起枪去攻打大城市,希望通过攻占大城市来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也是八七会议后被中央派回湖南去领导秋收起义的。秋收起义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攻占长沙这个大城市。引兵井冈山,违背了中央的原订计划,毛泽东为此还受到了处分。1927年11月,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担任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的职务被撤销。其二,安家井冈山是失利后被迫进行的,是面对强敌不得不选择的生存之道,万不得已而为之。1939年7月,毛泽东在陕北公学作《三个法宝》的演讲时曾宣称,自己带队伍上井冈山是“没法子,被逼上梁山”的。其三,安家井冈山来得无奈也突然,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和引导。来到大山里,许多人感到疑惑:中央要求攻打大城市,为什么要到远离城市的大山之中安家?难道真是要落草为寇,当山大王?其四,井冈山的斗争艰苦卓绝,还不断遭受失利。1927年10月下旬,工农革命军在茅坪安家不久,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游击到湘赣边界的湖南境内,打土豪分浮财,扩大政治影响,筹集粮草。22日晚上,工农革命军在遂川大汾遭到地方反动武装偷袭,由于地形不熟大部队被打散,前委书记毛泽东的身边刚开始只有罗荣桓率领的特务连30多个战士,后来才慢慢聚拢队伍,重回井冈山。

  为了消除井冈山斗争时期边界党内和军内存在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和悲观情绪,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引导党和群众树立必胜的信念,毛泽东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深入调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对红色政权理论进行了创新研究。1928年5月20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初步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红军战士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念。后来,毛泽东又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做了详尽分析,进一步论证了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像茫茫黑夜的一盏明灯,坚定了边界广大共产党员对敌斗争必胜的革命信念。

  有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就有了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才会有为革命舍身赴死的英雄壮举。谢甲开,宁冈县茅坪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秘书、党支部书记。1928年井冈山斗争“三月失败”时,为了通知和掩护乡亲们转移,不幸落入敌人魔掌,当地土豪劣绅对他威逼利诱,但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被灭绝人性的反动军队押至茅坪河边残忍地砍去双臂、开胸剖腹、碎尸五段、抛入河中,为革命献出了年仅32岁的宝贵生命。刘仁堪,中共莲花县委书记。1929年1月不幸被俘。临刑前,刘仁堪向围观群众痛斥国民党的反动罪行,宣传革命道理。凶残的敌人用匕首割去刘仁堪的舌头。刘仁堪忍着剧痛,用脚趾头沾着自己嘴里流出来的鲜血,在地上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英勇就义。在井冈山的腥风血雨中,留下过朱德、陈毅、何长工等一批留学生,王尔琢、伍中豪、朱云卿等40余位黄埔军校生,何挺颖、李却非、谭梓生等诸多大学生和彭德怀、毕占云等起义军官艰辛而又执著的足迹。他们为了追求革命的真理,自觉抛弃优厚的生活环境,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的生命。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也是共产党人和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1989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所以能燃遍全国,走向胜利,就在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