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改造游民的策略

日期:2012-04-25 11:09:00
作者:
 廖胜平 张 萍

  研究游民的权威学者王学泰先生指出:“游民数量的多少,在宋代及宋代以后的历朝中可以说是朝代盛衰的标志。游民问题像其他社会问题一样不断地出现,困扰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国古代社会总是在‘暴君专制’与‘暴民乱治’之间来回循环,也与此有关。”[1](P1)游民群体是推动历代王朝更替和社会动荡的重要力量,他们能把掌握政权的主流社会拉下马,尔后取而代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游民阶层虽然不是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基本力量,但对革命的影响却举足轻重。在近代中国,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其间还有义和团运动,每次斗争的兴起和发展变化都与这个阶层的参与息息相关。就连1927年的四?一二和其他一些影响革命态势的事件,也和这个阶层的推波助澜密不可分。因此,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毛泽东对游民非常重视,主张采取积极的策略和措施来对其加以改造。

  一、毛泽东对游民的认识和评判

  (一)对游民特性的认识

  毛泽东非常重视阶级成分和敌我阵营的区划,认为分清敌我关系到革命的成败,《毛泽东选集》里的第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P1)在对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进行条分缕析后,毛泽东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提到了“游民”:“此外,还有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产者,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3](P8-9)这里,毛泽东总结了游民的特质,一是出身,游民是来自“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工农中生活水平低下、生计较窘迫者;二是具有两面性,既“很能勇敢奋斗”,又有“破坏性”,是个矛盾统一体。

  毛泽东的观点与马克思基本一致,马克思认为,游民“他们的性格在受临时政府征募的青年时期是极不稳定的,虽能做轰轰烈烈的英雄勋业和自我牺牲,但同时也能干出最卑劣的盗窃行为和最龌龊的卖身勾当”。[3](P409)

  毛泽东在分析游民的成因时,认为根源在于贫穷,即“因贫致游”。他在抗战时期重申:“中国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地位,造成了中国农村中和城市中的广大的失业人群。在这个人群中,有许多人被迫到没有任何谋生的正当途径,不得不找寻不正当的职业过活,这就是土匪、流氓、乞丐、娼妓和许多迷信职业家的来源。”[4](P645-646)

  但是,毛泽东对游民特性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做过调查之后,认为游民是“不工不农不商、专门靠赌博敲诈、为统治者当走狗吃饭的流氓”,他们在寻乌占各类职业人群的第三位,仅低于农民和手工业者,若把游民和娼妓合计,便等于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合计,占到全部人口的16%。[5](P99-100)此时毛泽东只字不提游民的优点,基本否定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对游民积极作用的论述,实际上是把游民阶层窄化了,即把游民与流氓划等号。时隔不到半年,1930年10月,毛泽东重提游民的革命性,并且高度赞扬游民参加革命的热情。他在《兴国调查》一文中指出兴国第十区的游民数量占总人口的2%,他们是“完全失业靠赌钱做土匪等为生的一群人,那些半失业的不在此列”。[6](P200)可毛泽东认为该区的90余名游民“一般都是欢迎革命,不但没有一个反革命的,并且有十个参加区乡政府的指导工作,一个当了游击队的指挥员”。[6](P233)

  总之,从毛泽东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游民主要来源于失地的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他们失掉了土地和赖以为生的正当职业,到处游荡,不得不靠不正当的手段谋生,由此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游民阶层,他们是把双刃剑,既可杀敌,亦可自伤。在抗战时期,毛泽东仍然坚持游民的两面性:“这个阶层是动摇的阶层;其中一部分容易被反动势力所收买,其另一部分则有参加革命的可能性。”但总的来说,“他们缺乏建设性,破坏有余而建设不足,在参加革命以后,就又成为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因此,应该善于改造他们,注意防止他们的破坏性。”[4](P645-646)

  (二)对游民的数量及影响的估计

  游民阶层的人数众多且群体繁杂。1930年,在毛泽东的主持下,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专门通过了一个关于流氓的决议案,再次确认流氓(其实是指游民)是由于“农民、手工业者”的大量破产所致,并指出其不正当职业有三十种之多:“1土匪,2盗贼,3娼妓,4兵痞,5戏子,6差人,7赌棍,8乞丐,(以上八种都是大群众,以下人数较少)9讼棍,10地保,11中人 (一部除外),12开烟馆的,13装水烟的,14卜卦的,15算命的,16看相的,17地理先生(一部除外),18耍把戏的,19卖假膏药的,20卖武的(一小部除外),21游学的,22包打听,23拐子,24拆白党,25做烂媒的,26人贩子,27和尚(一部除外),28道士(一部除外),29师娘(巫),30教徒(一部除外)。”“他们的人数,平均约占社会总人口5%,全国约有二千万。”[7](P512)全国城乡游民无产者总数已高达2000万(有学者经过资料分析,认为当时农村游民的比例,平均约在百分之二、三之间,即全国农村游民的绝对数在1000万上下;而城镇游民在全国城市人口的比例,以最保守的估计,当不低于10%,一般在15%左右,以此比例推算,全国城镇游民约1000万左右;两者相加,全国城乡游民的总数大约是2000万或者更多一些。[8](P133-134)),成为影响革命成败的一种重要势力。敌我双方都在争取这种势力,但“这个阶层由于他的整个生活地位决定他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动摇阶层’”,“表现‘破坏有馀而建设不足’,表现‘有奶便是娘’的性格”,“在革命的高潮与来潮,革命斗争胜利的情况下,差不多整个游民阶层都有很大的革命性,并卷入革命运动,站在革命运动的前线。反之在革命低潮, 特别是退潮与失败而反动的旧统治暂时获得巩固的时候,其中一部分又易被反动势力所收买来作反革命的活动”。[9](P75)如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个别游民的破坏性彰显无遗。1929年1月,国民党军队围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黄洋界哨口,但是,久攻不下。于是,他们用金钱收买了当地的一个叫陈开恩的游民,由其带路,从侧面的一条小路实施了偷袭,最后占领了黄洋界。[10](P363)游民这种两面性的特点,使毛泽东深感棘手:“处置这一批人,是中国的困难的问题之一”。[2](P9)

  二、毛泽东改造游民的策略

  (一)毛泽东改造游民策略思想的萌芽

  第一次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后,中国共产党进入到了领导土地革命战争的时期,在创建农村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认为,解决游民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7](P511)。一方面,根据地一般是建立在易守难攻的地区如井冈山等,而在这些区域有的地方早就存在着一些凭险据守、成分复杂的以游民为主体的地方武装势力,如袁文才、王佐等,是和平共处还是刀兵相向?这个问题直接影响根据地的创建、生存、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经常被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减损较大,急需人员增补,这就难以避免大批游民分子的加入。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就谈到了这种喜忧参半的境况:“红军成分,一部是工人、农民,一部是游民无产者。游民成分太多,当然不好。但因天天在战斗,伤亡又大,游民分子却有战斗力,能找到游民补充已属不易。”同时,他也提出了解决这种境况的策略,“在此种情形下,只有加紧政治训练的一法。”[11](P63)

  那么,对游民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已是当务之急。早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游民土匪问题作了发言,他沿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的思路。他指出,对待游民土匪,不能只利用他们,而应当制定一个策略来引导他们,“只要我们实行土地革命,那一定是能领导他们的。我们应当他们是我们自己的弟兄,不应看做客人”[12](P9)。这是毛泽东游民策略思想的雏形,也是一种预设,即通过分配游民以土地从而把他们团结到革命队伍里来。这种想法与古代儒家游民的观念保持惊人的一致。“游民”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王学泰理解为:“儒家认为周代实行的是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田有常制,民有定居,各安其业,此时是没有游民的。如果井田制有所败坏,农民、手工业者或者商贾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这些人便成了游民”。[1](P13)换句话说,农民只要有地可种,是不会沦为游民的;那些已经沦为游民的,只要给予土地 ,他们又会回到以前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比较固定的有规律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