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谁促成了井冈山“朱毛会师”?

日期:2012-04-25 11:10:00
作者:
 张文忠

  在苍松翠竹掩映的革命圣地井冈山,有一座纪念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开创千秋基业的雕塑园。其中英姿威武伫立于园门醒目处的,就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何长工同志。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尤其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光辉业绩,彪炳千秋,永留人间。

  南联“朱陈” 初创红军担重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血的教训中,深切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于是在党生死存亡的抉择关头,毅然打响了南昌城头武装暴动的第一枪。南昌起义失利后,部分起义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粤北湘南。如何保存和发展这支革命武装,成为决定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此,刚刚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毛泽东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何长工同志。何长工与毛泽东早在1918年北京留法预备班上就认识,毛泽东对何长工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十分赞赏。而且何长工参与了组织秋收起义的许多具体工作,比如设计制作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面军旗,并在起义部队中担任连党代表和团部参谋,为毛泽东所熟悉和赏识。南下联络“朱陈”这个历史重任非何莫属。

  何长工到达长沙后,架起了井冈山中共秋收起义前委与湖南省委联系的桥梁。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对共产党和革命左派人士大张“捕杀的网罗”。在腥风血雨中,何长工冒死进入广州,到处打听朱德的下落却无音讯。由于南昌起义军失利后,为保存实力,朱德巧妙利用了在云南讲武堂同范石生的同学关系,将其所部改编为国民党军范部第140团,朱德化名为王楷,这使何长工第一次寻找没能成功。

  第二次进入广州时,正值广州起义失败,兵荒马乱,警车嘶鸣,何长工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寻找。经过千辛万苦的打探,从敌军口中得知朱德部驻防处,他喜出望外,急赴韶关,又奔犁铺头,终于找到了朱德。何长工汇报了毛泽东派他来联系的使命,通报了秋收起义部队几经转战、落脚井冈山的情况。朱德听后又了解了井冈山现有武装、地形山势、道路交通、经济供应、领导人状况以及能否屯兵等问题,何长工一一作了解答。朱德听罢十分高兴,对何长工说:“我们跑来跑去就是要找个落脚的地方”,我们这两支部队将来要集中。何长工冒着3次被抓被杀的危险,不辱使命,联系上了南昌起义余部,奠定了以后朱毛会师井冈山的基础。

  1928年5月4日,井冈山召开了庆祝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同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暴动部队胜利会师暨红4军成立大会,何长工担任大会司仪。红4军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下辖3个师8个团,兵数达5000余人。为此朱德赋诗歌颂:“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

  何长工南联“朱陈”,并迎接上井冈山,使朱毛两位巨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改造“旧军” 精心筹划建奇功

  我军初创时期,成分比较复杂,农民和从旧军队过来的人员占相当多数。特别是农民意识和旧军人的雇佣思想、自由散漫、无政府主义和军阀作风等十分严重。如何教育改造他们、建设一支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是事关革命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何长工受命实施对几支旧军队的改造,为我党的武装力量建设探索了宝贵经验。

  秋收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宁冈后,毛泽东主持的第一个前委扩大会就确定了对袁文才、王佐武装实行团结改造的政策,而能否对他们顺利实施改造,直接关系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部队发展。这一艰巨任务由谁来执行?毛泽东又选择了何长工。何长工自幼生长在洞庭湖畔,对绿林侠客有所了解;大革命时期又任过县团防局长,湖区农民自卫军总指挥,为统战常和他们打交道。何长工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信只身来到王佐部。他遵循三湾改编的方针和建军原则,按照毛泽东“不缓不急”的指示,本着团结改造的政策开展工作。

  何长工首先同王佐交朋友,推心置腹地交谈。还通过其亲朋好友一起说服王佐。最使王佐信服的是,在何长工策划指挥下,帮助王佐消灭了夙敌、井冈山地区7个县反动民团总指挥尹道一。尹道一这支反动武装也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大障碍。何长工乘势在部队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从教唱红军歌曲入手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在此基础上,何长工将袁文才和王佐两部合并,成立工农革命军第2团,袁文才与王佐分别任正、副团长,何长工为党代表。红4军成立时,该部编为第32团。从此,这支队伍成为置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斗争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8年9月,受红军成功改造袁王所部的影响,驻防桂东沙田的毕占云带领一个营宣布起义,投入红4军第28团。这就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所写到的:“此时湘敌驻桂东的阎仲儒部有一百二十六人投入我军……”接着张威也宣布起义,投入我军。何长工当时任28团党代表。如何改造起义投诚的国民党正规军又是一个新课题。毕部官兵尽管绝大多数出身贫苦,但沾染了旧社会的恶习,吸食鸦片成风,何长工便将“戒烟”作为对他们进行改造的突破口。起初设想强令他们缴掉“烟枪”,不从者军法处置。但毛泽东不同意这样做,他说,说服还是压服,两种做法会有两种前途,关键是打通思想。何长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对部队进行红军性质、任务的教育,让他们认清红军与白军的不同,把吸食与不吸食鸦片提高到红军与白军的本质区别上来认识,从根本上提高觉悟,明白红军只要手中的钢枪,不要自杀性的烟枪,大家逐渐丢掉了烟枪。1929年红4军党部公开发表的《告绿林弟兄书》,就是总结运用改造袁王经验的范例。后来国民党第26路军在宁都起义后组建了红5军团,何长工又奉命去担任13军政委,整训起义部队,取得了成功。

  何长工对绿林军和国民党起义军进行改造的成功实践,是我党初创红军时期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对丰富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形成我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