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史与中共党史研究

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井冈山革命史与中共党史研究

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制度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民主价值传承

日期:2012-04-25 12:27:00
作者:
胡伯项 刘东浩 汪 滢

  毛泽东在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曾说到:“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1]近年来,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士兵委员会制度逐渐进入理论界的研究视野,但研究的视角还主要集中于士兵委员会形成的历史因素、组织形式、作用、意义等,而对其所包含的政治价值的应用研究较少。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士兵委员会制度作为特定时期的政治产物,其所包含的先进政治价值取向并未因革命时代的终结而失去意义,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必然包括对士兵委员会内蕴的先进政治价值进行解读和借鉴。改革和创新我国的社会管理,必须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任务,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因此,对士兵委员会制度内蕴的民主价值进行解读,对于创新我国的社会管理,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有着应然的时代价值。

  一 、士兵委员会制度的民主实践

  作为井冈山精神三个支点之一的“士兵委员会制度”产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斗争。在“三湾改编”中,针对当时起义队伍构成复杂和旧军阀主义作风严重的问题,为了扫清旧军队中的一切不良制度和习气,毛泽东除了实行支部建在连上,还果断决定在红军连以上通过选举设立士兵委员会。他指出:“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2]士兵委员会正是部队探索民主实践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在产生方式上,部队在军、团、营、连都设士兵委员会,全连士兵大会选举5-7人或9人为连士委执委,推主席1人;以全营人数按每5人举1代表组成全营士兵代表会,推举11-13人组成营士委执委,推举1人为主席;按全团人数每10 人举代表1人组成团代表会,推举17-19人组成团士委执委,推举1人任主席;全军按每30人或50人举一代表组成全军代表会,选举19-21人或23人组成军士委执委,选1人为主席[3]。其次,在政治上,官兵除了作战指挥权不同外,在生活待遇、政治地位上不分上下,无论是官是兵,不管是谁违反了纪律,士兵委员会都有权提出批评并加以纠正,连长可以管战士,战士也可以管连长。再次,在经济上,士兵委员会负责日常的经济管理——管理伙食,从每人每日5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即“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

  总体看来,士兵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有五项:一是参加军队管理;二是维持红军纪律;三是监督军队经济; 四是作群众运动;五是作士兵政治教育工作[3]结合具体的革命实际,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重要载体,士兵委员会制度的产生及其运行有力地推进了军队的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铸造了全军上下的主人翁精神,这也是我党发动群众进行民主管理的有益尝试。毛泽东对当年依靠士兵委员会来践行民主主义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2]